上一篇文章關於聽了『語言管理』講座,朋友私底下來信討論,整理了一下對話留個記錄。刪去了一些朋友之間五四三的對話,盡量保留原意:

#對話

R’s:

“參與力”聽起來只是重新包裝過的”競爭力”耶….你把他用”參與力”的句子全部代換成競爭力應該一樣通順吧?
他的所謂的新詞的話 得到的action item會跟原來用”競爭力”當重點的時候 不一樣在哪邊?
我想我的疑問來自於 結果都是要強調語言很重要的話,那特別創新的詞的用意?

Tomo:

補了一段Michael Porter在後面,你看看有沒有回答到你的問題:

前陣子來台灣的Michael Porter也被兩個人拿出來嘲諷了一番,認為台灣這二十年來發展的走向就是深受他的影響,同時也提到了他其實公司己經破產的事。

回來查了資料,才知道五力分析就是Porter所提倡的。

看了wiki上的內容,可以發現其實台灣根本就是把五力分析發揮到極致,也可以說這幾年台灣的競爭力就是由此而生。

競爭力(Competing)和參與力(Engaging)以軟體工程的角度來說,我覺得參與力比較像是用open source的概念,大量的讓所有願意開放的人進來參與。這有兩個好處,一個是讓各種強者進入完善這個project,另一個好處就是軟體工程一直強調的DRY原則(Don’t Repeat Yourself),不要重複打造輪子,把時間花在你真正要做的核心價值上。

R’s:

倒是我原本想的”競爭力”並沒有特別的定義,而且我對信仰FTA零關稅的價值觀也很感冒
也同意開源與參與的價值(i love wiki)
但是最後還是要回歸到競爭力阿(沒特別定義,簡單來說就是要比別人好)。open source在價值觀上很美好 但並不保證出來的產品一定比較好
這是第一個問題
第二個呢就是 為什麼這個論述會導到”所以英文很重要”
“英文很重要”的結論可以從各種我們已經聽到爛的論述來得到阿

我知道這些問題看起來可能像是枝微末節的找碴…但我真正懷疑的是”他想問什麼問題?對於這個問題他提供了什麼答案?”

好啦 吐槽了這麼多希望你不要生氣 謝謝你陪我抬槓 哈哈哈

Tomo:

先說 這不叫吐糟,因為我自認為說的東西還沒糟到被人一戳即破XD 而且我覺得你這樣子的回覆很棒,我認為這就是一種參與力的表現。

我今年以來感受特別明顯,覺得自己的生活圈(包含工作和平日生活)非常窄,從臉書上來看就知道,只有上傳吃喝玩樂的文章才容易得到回響,但是稍微有討論空間的文章有反應的卻了了無幾。更不要說大部份只是轉錄的文章,卻沒有加入自己的看法,即使我有200多個朋友,看起來似乎己經開放給很多人看,但其實是沒有互動的。透過臉書看了再多轉貼的文章,卻反而讓我感覺到自己其實是在固步自封。

回到陳超明和范疇看到的問題,就是台灣是個資源缺凡的島嶼國家,但目前卻有限制自己只看到台灣和中國的危機,進而產生我只要有小確幸生活就可以的魯蛇生活。

第一步,也是最快的解決方法,就是把大量的人丟出國外去,而這也是韓國和中國在做的事。至於為什麼是英文,只是因為現在主流國際語言就是英文。

再到第一個問題,如果競爭力簡單說是比別人好,問題在這個比較上,如果今天這個東西(或概念,或服務)是從來沒出現過的?那它要跟什麼比?舉例來說iPhone跟Android算是競爭對手嗎?我覺得iPhone跟Android系統本身不是競爭對手,但是做同樣用Android做手機的各個廠商們是競爭對手

當然競爭力如果無限上綱,連創新,改變世界等等,都算是競爭的話,那的確做什麼都會被含括在內。但如果是針對Michael Porter 所說的五力分析,他針對的是成本,價格去做競爭,我想這是陳明超跟范疇所在意的點

R’s:

關於 “就是台灣是個資源缺凡的島嶼國家,但目前卻有限制自己只看到台灣和中國的危機,進而產生我只要有小確幸生活就可以的魯蛇生活。”

基本上我是同意 台灣人民眼光普遍有點狹隘

也能同意這是造成現在”台灣困境”的原因之一

然而這很只是近因

背後還有更根本的遠因。換句話說台灣人短視近利 說穿了也只是結果。

沒有注意到這點的話就會提出把一堆人丟到國外的solution。當然這肯定是有正面的效果,但是我認為不會解決問題

你要把它當成一個系統 現在的現象 是一連串遞迴(feedback)的結果。所謂的遞迴不單是指時間上的: 一個人多次的嘗試;同時也是指空間上的:每個人各自不同的嘗試

重點在於這一群人中的大部分 不約而同的選擇了短視近利。把這個現象歸因於”台灣人個性就是這樣”無疑的是很草率的

更有可能的答案是 這個社會(系統)無法有效率的篩選出”對的人”(非短視,有國際觀,英文好…etc.),無法讓傑出的人有傑出的收穫

拿我自己當例子好了 我因為興趣在四五年前開始注意國際新聞。但是否有因為對國際格局有比別人多的認識而在現實上有所收穫?答案是接近0

語文能力也是一樣 如果我今天不是在外商 英文也用不上 日文更是不用講

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的時候學語言的熱情遲早會消退:因為根本沒用!我們本能的知道這是在浪費時間和能量

(沒用指的當然是相對機率而言)

回到一開始的話題。如果今天的問題是”如何突破台灣的困境”,把責任賴到全民身上是很容易但也很草率且不切實際

(你無法期待夠多的人在一夕之間一起變厲害,但少數厲害的人會在這個系統中被磨掉)

能改變這個系統的就是政府,而且一天之內就能改變。這就是我為什麼認為政府該負責。

但如果問題是”在台灣的困境中我個人能做什麼” 那麼加強自己似乎是唯一符合眼前利益的方法(這個系統讓傑出的人浮出來的機率很小,但畢竟不是0,增強自己的各種”力”有助於增加服出來的機率)

總結來說 我對於類似論點的 comment是”it’s a great place to start, but a terrible place to stop” (借用某環保人士對垃圾分類的看法)

Tomo:

我不曉得政府一天之內可以改變什麼?

而且坦白說我覺得現在的政府也不會改變什麼。318學運後隔幾個禮拜,有一次我在診所看電視時,旁邊一對跟我年紀差不多的夫妻看著電視上的林飛帆說:又是這個姓林的哦,這樣一直亂下去很糟糕耶。我那時候開始很真實地體認到,網路上鄉民喜歡拿”沉默的多數”來開玩笑,其實才是個笑話,因為不認同的人其實很多。看著上上下下的內閣,包括江宜樺,我不認為他們”不想”幫台灣做事,而是在做他們認為對的事。所以目前政府是由一群”理念相同的人”,而且這群人絕對不是少數,所以我才覺得政府並不會改變什麼。

我不大懂”it’s a great place to start, but a terrible place to stop”的意思,是指”只”加強英文沒辦法改變什麼嗎?

陳超明在各種和政府單位開會的機會都會提供一些建議,但通常都沒回應。范疇在書裡有提到2個很有趣的概念,一個是讓高雄獨立,讓高雄財政和台灣脫勾自行發展,另一個是把台東賣給馬爾地夫,讓馬爾地夫來發展台東的觀光。

我想他們兩個都在各自的領域發揮他們的影響力,期待有一天相同理念的人會愈來愈多吧。

還有,那天講座是”TutorABC”讚助的,你要原諒兩位講者不能”離題”太多啦XD

R’s:

同意”現在的”政府無法期待,不過我反對的是不能因為這樣就覺得責任不在政府身上。要是有心的政府有很多事可以做阿…就拿我們說的英文教育好了 進步空間要多大有多大。還有產業升級阿,本來該是工研院該負的責任,你看現在的工研院像什麼話

“terrible place to stop”指的是不該覺得問題是在台灣人的”本質”身上,而該思考是什麼樣的系統養成了現在一群這樣的人,要怎麼改變這個系統?(當然你可以說系統也是人組成的,有夠多人進步了的話系統自然也會變。理論上是有機會 但可行性太低,你要如何一次改變夠多的人?)
當然我沒見過這兩位講者,書也沒看過,只讀了其中一位的一兩篇文章。就算有誤解也很有可能,不過我想我的誤解對他們也不會造成任何傷害,他們應該是不會介意啦ㄎㄎ

不過 你提到的他們提出的方案其實聽起來還蠻有趣的 有機會去書店翻翻

另外 我也不覺得那個海龜理論適用台灣。台灣嫩的跟什麼一樣 民主跟工業化都不到50年 海龜蛋還差不多

#後續

海龜這個名詞勾起我多年前的回憶,一開始在信裡看到這個名詞,還想說怎麼在這裡突然冒出來?雖然此海龜非彼海龜,最後貼個海龜圖送給跟我一樣這三天書信往來,死了不少腦細胞的R’s